大家好!我是山東省實驗小學三(1)中隊的王筱茹。在紅領巾尋訪活動中,我尋訪到了世界雜交水稻之父、中國工程院院士、“共和國勛章”獲得者袁隆平。他是我心目中最閃亮的星。今天,請聽我給大家講一講有關他的故事。
袁隆平爺爺是中國工程院院士、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,獲得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。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還將一顆小行星命名為袁隆平星。
2018年12月18日,黨中央、國務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鋒稱號,頒授改革先鋒獎章,獲評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。2019年9月17日,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主席令,授予袁隆平“共和國勛章”。
袁隆平爺爺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。建國初期,由于水稻產量很低,很多人都吃不飽飯。袁隆平爺爺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,他刻苦鉆研,經過幾十年堅持不懈的研究,他創建了超級雜交技術,水稻畝產量節節攀升,從原來的每畝不到100斤,增加到了現在的2300多斤。據說,增產后的大米,解決了世界上7000多萬人的吃飯問題。7000多萬人因為袁隆平爺爺不在挨餓,這是多么偉大的成就呀。
袁隆平爺爺既是一位世界級的大科學家,同時也是一個愛做夢的平常人。據說,他曾兩次夢見水稻長得有高粱那么高,穗子像掃把那么長,顆粒像花生那么大,而他則和幾個朋友坐在稻穗下面乘涼。我想正是這些夢,給了袁隆平爺爺奮斗的方向和目標。
袁隆平爺爺是一個愛做夢的人,但又是一個非常務實的人,他深知,做夢容易,但要把夢變成現實,則需要付出大量艱苦的勞動和投入。于是,為了圓自己的雜交水稻夢,他幾十年如一日,廢寢忘食,殫精竭慮,苦心孤詣,攻關不止。為爭取更多的研究時間,他像候鳥一樣每年冬天從寒冷的長沙轉移到溫暖的海南島,他一年中超過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農田里勞作、觀察和研究。從播種到收獲,袁隆平每天至少下田兩次,曬得又黑又瘦,像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。今年已90歲高齡的袁隆平,仍然每天不辭辛苦,在農田和實驗室里奔忙,在為他的夢而奮斗。我聽爸爸媽媽說說,現在他已經把水稻種到了迪拜的沙漠里,接下來還要用海水種植。大海里種滿了水稻,這個畫面想想都讓人激動呢!
袁隆平是一個科學家,他懂得,要想好夢成真,光是苦干還不行,還得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,要充分發揮聰明才智,大膽創新,才能成功。可以毫不夸張地說,從雜交水稻到超級雜交水稻,他每前進一步,都是創新的結果,都是通過創造性思維得出來的,袁隆平40多年雜交水稻科研生涯,實際上就是一個不斷創新的漫長過程。如果硬要說雜交水稻的成功有什么秘訣的話,那就是袁隆平自己的觀點:“第一秘訣”就是不囿于現存結論的創新思維。正是他在秈型三系法水稻雜種優勢利用、兩系法水稻雜種優勢利用、超級雜交水稻等方面的戰略構想和創新思維,直接推動和指導著水稻雜種優勢利用事業,使中國的雜交水稻研究和利用,40年來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。他培育的雜交水稻種在我國大面積推廣種植后,累計增產糧食4000多億公斤。
推介人簡介:
我是山東省實驗小學三(1)中隊王筱茹。我在學習當中也常常遇到解決不了的事。我會向袁隆平爺爺學習,不怕困難,努力學習,報效祖國,為國爭光!